找到相关内容1008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生指南《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法界梵音》(3)

    度齐修的行持中,时时掌握真理,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而远离分别言说,以证胜义谛,或善用分别言说,无执无著,以照了世俗,当下就会转识成智而证菩提。广度无边众生,即成无上大菩提。既成菩提,则其生活境界...这是一个成就者。  修心是重视心态的改变,而这个心态的改变是微妙的,别人不容易感觉到,但是身体仍然生活在世俗之中,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惊世骇俗,世间的常理还要遵循。我们在家的居士条件不允许的,也可以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62557058.html
  • 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

    二者第一义;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故,说众生无所有。[9]   而且《中论?观四谛品》中也说到“诸佛依二,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二第一义。”[10]《中论》的中,乃是扫除了空有二边的毕竟...罗什三藏所译的《大品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根本,依缘起性空的原理,以真俗二为纲要,显无住无得为正宗。故其传承即依罗什三藏所传之般若三论的流传与弘扬为线索,尤其是这三部论更是...

    道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5057990.html
  • 从以禅喻诗论严羽的妙悟说

    足、此心即佛、  毕竟无异,依此而修的称最上乘禅。所谓「正法眼」,指能  透彻照见真理的智慧眼。而「第一义」通称「第一义」,  二之一,指最殊胜的第一真理,是「世俗」的相对名相  ,也就是一种...人生世相的无常,则自然能了解群  生变动的归趋,而禅家空观的方法,最能察得人事物象的真  ,故静与空的心性修养与观物方法,最能缔造高妙的诗语  和诗境。  120页  后来林希逸更提出「学诗如学禅」的...

    王熙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5158748.html
  • 缘起“此缘性”(2)

    paticcasamuppada)。  如实知“种种缘起法”,才能把握缘起的现象,透视缘起的理性;否则,难于现观缘起法的“此缘性”。依世俗了解缘起的生灭面──有漏的流转轮回──此有故斯有,此生故 斯生;依第一义通达缘起...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3459353.html
  • 《坛经》禅法解读

    语尾应为问号。善恶不思时的心,应是无记心或南传佛学所谓“有分心”,唯识学看作阿赖耶识,可以看作世俗意义的本心,就此心观照自性、本来面目,应是见到胜义谛意义上的真正自性或真如的一种方法。无记心、有分心...小乘修行通常强调出家住山、远离尘嚣、在寂静处独自坐禅不同,《坛经》强调在世俗生活、日月云为中修行,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并开示居家修行之道云: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

    陈 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1659556.html
  •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评析

    实相的本体,故亦为真如,故而佛教哲学的义理认识必须一直在境界哲学的转进升级中才能准确掌握义理的实义。  二、无我论的哲学问题意识之解析  由上所言,可知对于无我说的坚持可以说是就世俗的世界观的认识而言...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0159587.html
  • 寻觅释尊的真意—吕澂先生关于佛学基本问题阐述试探

    ,即根据众生的现实感受,依层次追究其苦集灭道四种真实;与受用缘起说对应的实相说是“二”说,即真理所适用涉及的范围,区分为世俗和胜义谛两种真实;与分别自性缘起说对应的实相说是“三”说,即通常唯识学...主客观的结合 注重整个宇宙人生的贯通  实相内容 苦集灭道四谛说 胜义世俗说 遍计依他圆成三性说  所证实相 灭谛 胜义谛 圆成实性  主要内容 十二支缘起 蕴处界三科 五位百法  涵盖范围 有情...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0259832.html
  •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2)

    探讨其间不同的界次所形成的不同意涵;甚至解明其不同的实践方式及步骤。如此才能在世俗的层面,达到理论安立的实现。   当探究不同体系间的安立时,本文同时希望能达到将不同体系予以系统化的贯串。如同数学的...张本觉法门,但在事上观心则采始觉法门,属于从因向果的进路。而日本天台宗则二者皆采本觉,主张世俗即是绝对绝待,属于从果向因的进路。(页88)笔者认为:此中所谓的“果”必须克就证成佛果而言,非仅理论思维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860061.html
  • 般若义理的探究

    方便智。  般若经说一切法空、无相、无二、无性、无生、无所有、不可得,乃约第一义说。般若经说一切法如幻、假有,乃约世谛说。  世谛又名俗,第一义又名真谛。世谛者,为顺世俗之见而说有,第一义谛者,为...起为实有,便归遍计执。故于二中虽然说有说无,然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斯为佛道。定性有无者,非佛道也。  中论四谛品云:“诸佛依二,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二第一义。”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25160387.html
  •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后得智历历显现而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所以不能说是非一。总之,三性无论是在染污的现象界,或清净的世俗上,都没有别体,不可分离之法,所以《成唯 识论》说,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结论 ...的杂染相,无分别智就现前了,正观唯识无义,这样就能正觉唯识的真实性,由 净智现证圆成实性,依他即成出世的清净俗,为无漏清净的有为法(指后得智的无漏分别),隶属圆成实所摄。   因此到了圣位,就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2961038.html